2008年4月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在希望的田野找到新出路
蒋宜

  阳春三月,又到了春耕农忙时节。这几天,浙江南湖监狱刚刚成立的服刑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里也是一片忙碌。对于不少来自农村的服刑人员来说,这里将成为他们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第一课堂(3月25日《浙江法制报》)。
  有人说,“刑期当学期,改造有出路”早已成为各地监狱的共识。近年来,监狱里考出大学文凭的事例屡见不鲜,更遑论各种职业技术的培训学习,农技培训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不算什么。
  但是细细分析,大墙里学农技确是既有新意又有深意的探索,这里头透出了因材施教、科学发展的改造帮教理念。
  刑罚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罪犯,教育改造的目的,则在于让他们新生——回归社会的时候能自力更生、融入社会、不再犯罪。而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又是他们不再犯罪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监狱里的教育改造其实和服刑人员今后的出路息息相关。正是基于此,监狱才鼓励服刑人员“刑期当学期”,给他们创造条件学习文化知识、职业技能。
  然而,在本科生找工作都不容易的今天,手持自学考试文凭的归正人员,其竞争力在哪里?在农民工进城谋生已成规模的今天,归正人员要想在城市里立足,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服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半文盲,这样的知识基础,很难通过自学获得文凭,甚至很难掌握一门过得硬的职业技能。所以,“刑期当学期”是个好倡议,但这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获得文凭,这出路的目的地如果仅仅锁定城市,恐怕结果会事与愿违。
  看清了这个现实,就能发现大墙里学农技的闪光点了。
  从报道来看,监区民警正是发现不少来自农村的服刑人员囿于文化水平,在监狱日常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感到十分吃力,从而萌生了对他们进行农技培训的念头。这是找准了这类服刑人员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且培训的内容不是传统农技,而是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现代农技。这是看准了这条出路的前景,科学定位。
  显然,这是一条“从农村来,回农村去”的出路。然而,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的轮回。正如服刑人员余海(化名)所说:“今后出去,我就靠新技术种地,也能过上好日子喽。”可以预见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下,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他们重回农村时,不会再回到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原点,因为他们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甚至可以期待,他们也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对整个社会产生向上的推动力。而在监狱教育中注重实用性的探索,让服刑人员的新生之路越走越宽,则是“大墙里学农技”的现实意义所在。